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城乡供需 > 日常供需 > 打听个事 > 正文
    购物车
    0

    沿河:“六大行动”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

    pu1314     2017-09-11 12:24:53     浏览:2    回复:0    点赞:0
    发帖人:pu1314
    级 别
    贡献值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

    自脱贫攻坚“大比武”开展以来,沿河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最新重要战略思想和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精神,按照铜仁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的意见》(铜委〔2017〕14号)文件要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扣全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六大行动”为抓手,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努力将贫困村建成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美丽家园。

    实施扶贫精准管理提升工程。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聚焦贫困人口识别漏评率、错评率、信息准确率和贫困人口退出错退率、漏退率、信息准确率“六率”,落实扶贫精准管理责任制,乡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为直接责任人,做到责任到人、包干到户,全面提升扶贫精准管理水平,确保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超过99%、退出准确率超过98%、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超过90%(简称“两率一度”)。一是信息核准常态化。认真开展调查回访常态化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项目实施情况、优惠政策享受情况、家庭成员增减等信息和新增贫困户基本信息再核准,对贫困村的基本信息再核查,及时更新录入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确保贫困对象信息与建档立卡系统内信息一致。二是进退程序规范化。严格按照贫困户“一申请三审核二公示一公告”识别程序认定贫困对象,对因灾、因病、因学致贫、返贫和漏评贫困户要应纳尽纳,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同时,严格按照贫困村、贫困户退出“一公示一公告”程序进行退出管理,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七个不能脱贫”要求,着力提高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三是帮扶措施精细化。在落实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策”的基础上,完善结对帮扶措施(一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不能超过10户),实现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贫困户获得党员干部帮扶“两个全覆盖”。四是档案管理标准化。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档案的通知》(铜扶办发〔2017〕5号)文件要求,规范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档案目录,推进“县、乡、村、贫困户”四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档案标准化建设。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贫困村提升的先决条件,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建设的原则,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和“六项小康行动计划”,抓住市级定点帮扶“5433”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的有利契机,打通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贫困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是开展道路建设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内联外通、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推行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模式,实施好通村公路升级工程,建好通组公路和断头路,利用市级定点帮扶“5433”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有利契机,修建完善好通产业路,做到每个贫困村通组公路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农村交通通达水平,改善出行条件,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等问题。二是实施安全饮水提升行动。积极争取重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建设向贫困村倾斜,积极实施各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切实解决贫困村工程性缺水问题。同时,积极实施贫困村集中式饮水安全建设,推行“建管养用”一体化的“以水养水”模式,让贫困村村民长期用上安全水。三是实施农村电网提升行动。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全面解决自然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四是实施数据乡村提升工程。加大农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通讯网络覆盖质量,加快实施农村“村村通”有线电视、电信宽带、移动通讯工程,着力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快实施定点帮扶“四改一化一维”贫困户人居环境带着项目,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贫困村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和贫困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实施贫困村危房改造工程,贫困村整村实现村寨美化、亮化、绿化、硬化“四化”目标,贫困村实现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

    实施优势产业发展提升行动。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的要求,贫困村在扶贫产业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户施策”,围绕全县“生态古茶、生态畜牧、生态果蔬、生态药材”4个农业主导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科学选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做大生产规模化、产品品牌化、销售网络化、利益股份化,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提升扶贫产业规模化水平。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思路,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打造“沿河山珍·健康养生”品牌。二是提升扶贫产业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每个贫困村组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扶贫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村集体合作社”),负责对村集体资产和资金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村党组织行使对村集体合作社规范和监督的权力。同时,各贫困村以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为契机,强化成果运用,盘活农村土地、林地等集体资源,通过农村“三变”改革,村委会按照“确权、确员、确股、确管”的“四确”改革路径,将村集体资源和财政涉农项目资金量化入股村集体合作社,村民自愿将土地、林地、闲置的不动产或资金等量化入股合作社。探索和推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村集体合作社自主经营经济实体或与龙头企业合作,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村民(贫困户)”、“村党组织+合作社+村民(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村集体和村民(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三是提升扶贫产业专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社员股金服务社、农民资金互助社)“三社”融合,提高现代农业合作生产经营水平。继续抓好产业发展专班组建工作,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培养,为产业扶贫提供人才保障。四是提升村集体经济实体化水平。开展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继续探索和推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索以“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方式参股投资企业、异地置业等,鼓励贫困村将到村发展各类资金量化为股金,可以由村集体合作社兴办小型水利设施运营公司、农民接待服务站、劳务服务公司、种养合作社等村办经济实体,也可以通过入股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五是落实脱贫户产业就业后续扶持政策。通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对2014年以来脱贫户收入较低的给予产业扶贫资金扶持;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一户一人”就业培训覆盖面,确保脱贫户稳定增收。

    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以满足贫困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着力提升教育、健康、就业、养老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供给水平,实现贫困村全体村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一是提升易地搬迁后续保障水平。全面完成每年度的搬迁任务,扭住易地扶贫搬迁“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六大关键环节,优先搬迁“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导跨区域集中搬迁。同时,聚焦就业和增收两个主题,落实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五个三”后续保障服务机制,积极推行农村“三变”改革,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块地,统筹解决好移民住房、医疗、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实现搬得出、有事做、稳得住、能致富。二是提升基本教育服务水平。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施贫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乡村倾斜,加快补齐贫困乡村教育短板。同时,全面实施山村幼儿园提升工程,实现贫困村学前教育全覆盖,补齐贫困村学前教育短板。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教育扶贫政策,认真抓好市级贫困家庭学生兜底资助政策,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三是提升基本健康服务水平。开展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人口较少、服务半径小的村可以多村联建),实现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为农村群众提供就近就医和优质的健康服务。四是提升基本就业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就业扶贫工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深化与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工程,让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能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或有一人就业,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五是提升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加快推进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由县本级财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缴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利用农村闲置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探索政府补贴为主、社会参与为辅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让贫困群众老有所养。六是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对纳入因病、因学、因灾、“两无户”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困难贫困户,在发放基本保障金的基础上,还应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给予特困群众更多保障。七是落实脱贫户后续保障措施。严格按照“七个不能脱贫(饮用水安全、义务教育、医疗保障、住房安全没有保障和低保没有达标、当年新纳入贫困户、扶贫成效不明显的七类对象不能脱贫退出)”要求,做到后续有扶持、脱贫不再返贫,着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工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切实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思想扶贫、环境整治、文化繁荣,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一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村民懂感恩、守道义、讲诚信。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激发贫困村和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做到主动脱贫、光荣脱贫。二是配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市定点帮扶“5433”项目基金的作用,加快贫困村基本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2O年实现所有贫困村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等基本文化服务设施,每个乡镇(街道)要选择2—3个有文化底蕴的村寨和传统村落规划建设乡愁馆。三是繁荣农村文化。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致富能手”等文明创建活动,教育贫困群众依靠勤劳致富实现自我脱贫,消除“等靠要”消极思想。同时,制定针对性强、系统管用的《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抵制大操大办酒席、滥办酒席、人情债等陈规陋习,下大力气整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四是加强环境整治。做好道德讲堂宣讲,强化村民环保意识,下大力抓好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让农民群众短时期内看到身边变化、享受到良好人居环境,激发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实施村党组织建设提升工程。以“民心党建”为引领,切实加强村党组织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保证。一是强化思想建设。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决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严守党的规矩,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二是强化队伍建设。重点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优秀党员,有担当、有带动能力、群众信赖的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中的优秀党员,回村定居、身体健康、热衷于公益事业的退休党员选配为村党组织书记,选好配强村党组织班子。重点将有担当、带动能力强的回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能人、致富能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育成为党员,优化党员队伍。重点将思想开放、敢想敢干、了解市场、掌握互联网知识的回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培养成为致富能人,探索在贫困村两委班子中设扶贫专干或招募志愿者,着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三是强化阵地和制度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贫困村党员活动室标准化建设,确保村党组织活动有阵地、议事有场所。健全村级监督管理机制,推动各种村级实体经济规范运行。建立村干部报酬与任职年限挂钩的常态化增资激励机制,健全离任村干部保障机制,建立村干部在发展集体经济实体中获取合理报酬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干部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